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9节 (第4/6页)
自己作对的韩熙载来完成寻找争夺宝藏的任务。这倒不是冯延巳为人心胸宽广,不与韩熙载争功,而是因为韩熙载的身份非同一般,这样艰难的任务只有他这个臃肿的老头可以去完成。 如果不是顾闳中的一幅传世巨作《韩熙载夜宴图》,现在知道韩熙载的人不会很多。而韩熙载的名头在五代十国各种名仕榜中也确实很不引人注意,他未参加各种保国开疆大战,也未曾有何安民济世的举措。反倒是明代的《绿林谱》中有多处提到他的名字,这不能不说是件奇怪的事情。 韩熙载与唐代大诗人韩愈为同一远祖,后唐同光进士,曾隐居中岳嵩山读书习武。其父韩光嗣任后唐平卢观察支使时,被兵变后的平卢节度使霍彦威所杀。于是韩熙载在好友李谷的帮助下,扮作商贾逃入吴国。 在吴国都城广陵,他向吴睿帝投递了一份自荐书《行止状》,此文文采飞扬,后被收入《全唐文》。在《行止状》中,他说自己:“……运陈平之六奇,飞鲁连之一箭。场中劲敌,不攻而自立降旗;天下鸿儒,遥望而尽摧坚垒。横行四海,高步出群。……”按理说,当时他只是个流落他国的逃亡人士,本不该如此狂妄自大。但后人研究了诸多细节之后才了解,韩熙载根本没有狂妄自大,表述的是实情。也正因为如此,当时在吴国掌握实际大权的徐知诰,也就是后来的南唐烈祖李昪慧眼识英雄,一下看中了韩熙载这个人才。但当时他并没有启用韩熙载,这主要是怕韩熙载在自己改吴为唐的建国大策中坏了事情。李昪登基之后,立刻将韩熙载升任太子东宫秘书郎,并且对他说:“今日重用卿,希望能善自修饬,辅佐我儿。” 所以元宗登基后,韩熙载除了担任户部侍郎外,其实还有一个官衔挂太常博士。此职衔的要务只与皇上和少数几个大臣商议,所做都是极为隐秘之事。这与顾子敬那些密参“鬼党”又有不同,顾子敬所在的“鬼党”主要是去印证、深究一些未实之事,而且是以文事、官司为主。而韩熙载所做的是处理各种异常的危机问题,包括其他国家对本国的一些不利和威胁。拿现在的话来说,就是暗中管辖着南唐的间谍特务组织。所以他的行为在别人看来与其他朝廷官员格格不入,为人处世放荡不羁。交友也是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,其中甚至有不少是江湖帮派的巨盗悍匪。 韩熙载很少相信冯延巳的话,但这次他情愿相信。很显然,元宗现在肯定是不会收回已经发放的提税诏文,而坚持这样的错误决策肯定会带来恶劣的后果。要想避免这个后果,扭转危机四伏的局面,找到那笔传说中的财富应该是最直接、最简单的方法。 所以回府之后他立刻安排各江湖信道核实消息。等一些细节都掌握之后,立刻派遣曾为一江三湖十八山的总瓢把子梁铁桥带人直扑楚地境内,飞驰上德塬。 第五章 焦尸火场 鬼卒袭 楚境的上德塬,是个民风不太淳厚的大庄子。这里住着的只有两个姓氏,一个姓倪,一个姓言。不过这两姓族人是同拜一个祠堂的,这是因为早先倪姓祖上流落此地,被言姓招赘,传承了言家基业。几代以后,为了不让倪姓断宗,便让部分子孙恢复了倪姓,所以形成现在这样一个拥有两个姓氏的大族。 言姓祖上留传下了一种独特的技艺,这技艺只传本姓不传外姓,就算是同拜一个祠堂的同宗子孙倪姓也是不传的,这技艺就是赶尸。当时天下大乱,连年征战,所以死人饭是最好吃的。平民百姓都求个魂归故里,所以都愿意出重金将尸体带回家乡埋葬。有些出征的兵卒家里没其他家人了,就索性在出征之前把家里的钱财都送到言家来。如若自己死在外面,后事就全交给言家,让他们务必将自己的尸体带回家乡。 所以当时一有大战事,军队后面总跟着好多言家的子孙。每次战事结束,他们便到战场上寻找自己的雇主。言家家规第一条就是不能对死人失信,赶尸这行当也只有不对死人失信,活人才会更加相信你。话虽然这样说,但其实每次还是有许多客户是带不回来的。古代战场上,刀枪砍扎,马踏车压,许多尸体到最后真的再无法辨认出来。还有跌落悬崖,随水流走,或被对方俘虏,那言家人就更无法找到了。所以每次出活,落些昧心财是无法避免的事情。 言家人赶尸的技法很神奇,据说是结合了中土道家和北寒荒蛮萨满教两种派别的绝技。找到那些雇主之后,只需在尸体头顶泥丸宫插一根金色的长针,在口中放好咒符。然后将铜铃一摇、咒文一念,那些死去的雇主就会自己从尸体堆中爬出来,成群成群地跟着铜铃声往家乡走。哪怕是缺胳膊少腿的尸体也会一瘸一拐,甚至连滚带爬地跟在后面。(北宋之前的赶尸就是这样,至于为何成为僵尸状行走,而且一定要在夜间赶尸,后面书中会详解。)